1980年那个寒冷的一月午后,国务院会议室外发生了一幕让人瞠目结舌的对话。一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农民副总理,竟然被邓小平当面批得体无完肤。这个农民就是陈永贵,那句“你提的问题简直像3岁孩子那样幼稚”至今还在史书上发烫。
说起来,这陈永贵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硬是凭着一股子犟劲儿爬到了副总理的位子上。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事儿都是头一回,真正的开天辟地。不过嘛,传奇归传奇,该下台的时候还得下台。
那天下午会议一散,陈永贵就像个等消息的孩子似的杵在门口。眼瞅着大家都走得差不多了,邓小平出来了,陈永贵赶紧凑上去打招呼,把人家请进了休息室。这老头儿心里憋了一肚子话,见了面就像竹筒倒豆子似的全倒了出来。
“小平同志,这些日子你天天开会,一个新点子接一个新点子,我有点接受不了。”陈永贵的话里明显带着情绪,“我想问一问,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论还算不算数?”
听到这话,邓小平慢悠悠地吸了口烟,朝陈永贵笑了笑。这一笑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接下来的话简直把陈永贵给怼懵了。
“永贵同志,你提的问题这样可笑,简直像3岁孩子那样幼稚。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我比你有发言权。你入党才多少年呢?我希望你还是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先检查一下自己吧!”
这话说得够狠的,直接把陈永贵给噎住了。要知道,陈永贵1948年才入党,那时候他都34岁了,算起来确实是个“新同志”。邓小平这么一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不过话说回来,邓小平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得猛烈,新思想新观念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可陈永贵这个老农民,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拒绝在大寨搞自留地,也不愿意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样的固执,在那个变化如风的年代,确实显得格格不入。
说白了,陈永贵就是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了。政治局的同志们也看出来了,大多数人都认为他该停职检查。这事儿闹到最后,陈永贵只能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主动辞职,灰溜溜地下了台。
邓小平事后还感慨地说了句话:“他本来可以成为出色的农村基层领导人,可硬要把他放在副总理的职位上,这不是让他活受罪吗?”这话听起来还挺让人心酸的,一个农民被推到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上,最后落得个两头不讨好。
辞职之后的陈永贵,倒是挺有自知之明。他马上就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搬家,说自己既然不当领导了,就不能再住原来的地方。1981年,他搬到了木樨地的一座公寓楼,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这老头儿退休后的生活,那叫一个接地气。他在家里的凉台上种了一堆花花草草,还在花盆里种玉米,这农民的本色是一点都没变。最有意思的是,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扫帚从12层一直扫到1层。这份勤快劲儿,比小区的保洁员还敬业。
去菜市场买菜这事儿,还闹出过笑话。有一回售货员认出了他,叫了声“陈大叔”,然后就把经理给喊来了。经理二话不说,给他挑了一篮子最好的菜,死活不肯收钱。陈永贵扔下钱就跑,从此再也没去过那家店,说是怕“特殊化”。
国家给他配了专车,可他就是不坐,偏要挤公交坐地铁。在车上他还喜欢跟乘客聊天,一聊就是一路。北京人都挺喜欢这个朴实的老农民,陈永贵也常说:“北京人待咱真不错哩!”
闲着没事儿干,陈永贵又给中央写信,说希望能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他就成了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一个星期上一天班。别看他年纪大了,办事那叫一个靠谱,农场里很多别人搞不定的事儿,他出马都能搞定。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固执到底的老农民,晚年思想竟然来了个大转弯。据陈大斌回忆,陈永贵晚年跟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有人说我反对农村改革,反对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我为啥反对哩?你看现在,不用搞运动啦,不批不斗啦,可一搞‘包产到户’,生产呼啦上来了!市场上吃的用的,啥也有了!我这个人最认真。我咋不服气哩?我现在高兴着哩!”
这话说得多实在啊!一开始他确实想不通,还说要“扛到底”。可事实胜于雄辩,农村改革的成果摆在眼前,连他这个老顽固都不得不服气。从抵触到接受,从固执到认可,这个转变过程虽然艰难,但最终还是完成了。
陈永贵这个人,说他固执也好,说他朴实也罢,都是真的。他就像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碰撞的激烈程度。一个农民能走到副总理的位置,本身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而他最终的思想转变,又证明了实践确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当年那句“3岁孩子那样幼稚”的批评,听起来确实很重。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直言不讳的批评,恰恰体现了那一代领导人的坦诚和务实。改革开放需要的是解放思想,而不是抱残守缺。
陈永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能够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上。能够认清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才是真正的智慧。从这个角度看,陈永贵晚年的思想转变,比他当年的固执更值得尊敬。
回头想想,陈永贵这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了。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副总理,再从副总理回到普通人,这样的人生轨迹在中国历史上估计也就他一个。虽然最终黯然下台,但他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现在再看当年邓小平和陈永贵的那段对话,你觉得谁对谁错?在那个思想解放的关键时刻,这样的碰撞是不是必然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说说你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股票配资亲身经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