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胃肠外科病房已有了动静。科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吴帅换上白大褂,口袋里的查房清单上用红笔圈着重点——3床患者术后排气情况、7床患者血糖监测数据……
\n他轻轻推开病房门,俯身查看老人的引流管,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晨光。从2011年穿上这身白大褂起,他用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查房、每一个研究突破,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n手术室内:用微创技术编织生命安全网
\n胃肠外科手术室里,腹腔镜镜头将体内画面清晰投射在屏幕上。吴帅站在手术台旁,双手不停地操作着手术器械,在显示屏上完成一系列精细动作。
\n“以前做结直肠癌手术,要在体表开较大的切口,患者恢复时间很长,现在用微创手术的方式就能完成,患者体验感好了很多。”吴帅介绍道。
\n在微创手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有效避免大切口,并在保证根治手术前提下带来更小的创伤、更好的美容效果,吴帅自2016年担任科室医疗组长后,便带领团队攻坚高新手术,开展各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如全腔镜下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单孔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OSES)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等。
\n除创口大小的难题外,让患者记挂的还有“少花钱、少遭罪”的问题。在前任主任白鍊教授的指导下,吴帅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将肠道可崩解转流支架应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手术中,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以往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需要行预防性肠造口术,术后3-6个月再行造口还纳手术,不仅让患者身体受创,费用也大幅增加。现在将两次手术一次解决,有效实现了患者少遭罪的诉求,更帮助患者省下一大笔费用。
\n“手术刀要准,更要暖。患者的痛苦少一分,我们的责任就尽到一分。”这是吴帅时常对团队成员说的。
\n手术室外:讲台与实验室的坚守
\n离开手术室后,吴帅还有新的身份——带教老师。吴帅积极承担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普外科相关见习、实习课的理论课讲授工作,以及研究生、本科生、住培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
\n“‘新鲜血液’是医学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吴帅的教学笔记上详细记录着每位学员的特点。他创新教学方法,用病例讨论、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住培指导教师”等称号。
\n参加工作以来,吴帅从未停止科研工作。“患者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才是最好的研究课题。”他的办公室书柜里除了专业书籍,就是厚厚的患者随访记录本。“术后最难受的是什么?”“如何恢复得又快又好?”这些问题为他的科研提供了方向。
\n截至目前,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项,院级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CSCD核心期刊论文3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
\n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医院大力支持微创技术发展,为胃肠外科配备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建立“医教研一体化”培养体系,鼓励像吴帅这样的中青年医生挑大梁。“医院给了我们干事的平台,我们就得把事干好。”吴帅说。
\n从医多年,吴帅获得不少荣誉,但他最珍视的仍是办公室墙上那一面面锦旗。“患者的认可是最高的奖。”吴帅如是说。
\n“当医生,就是凭良心做事,靠本事吃饭。”吴帅的话很朴实,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剖开浮华,露出的是医者最本真的初心。这初心,在手术台上,在病床旁,在实验室里,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闪闪发光。
\n作为渝西地区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使命,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化作每个诊室的温度、每台手术的精度。未来,这片培育医者初心的土壤,必将生长出更多守护生命的中坚力量,以专业与仁心为渝西乃至西南地区人民筑起健康长城。(资讯)
\n(文/邓琢琳)
股票配资亲身经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