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News和QS先后公布了最新世界大学排名,
大家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学校排名,开心的、不忿的、失望的……各种情绪在朋友圈刷屏。
“我的学校躺着飞升30名!”、“母校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悲喜两重天轮番上演。
最戏剧性的莫过于华盛顿大学——在US News榜单中高居全球第8,转眼到QS榜单却速降到第81位,整整73名的巨大落差令人瞠目结舌。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绝非孤例:
耶鲁大学:US News全球第9,QS第21
墨尔本大学:QS排名脚踩普林斯顿,US News中则位列第30
香港大学:QS排名冲至第11,US News却仅排第44,甚至低于香港中文大学(第37)
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榜单中为何能上演如此魔幻的排名过山车?作为准留学生,我们到底该信哪个?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全球大学排名背后的秘密!
01
展开剩余95%排名差异的根源——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
排名结果的巨大差异,核心在于两大排名体系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评估指标和权重分配,它们就像两把不同的尺子,衡量出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US News全球排名:学术研究的“显微镜”
US News的指标设置几乎完全聚焦于学术研究实力及其声誉,研究相关指标的权重合计高达75%。
简言之,US News就是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质量、影响力以及学术圈内口碑的终极比拼场。 数据主要来源于客观的文献数据库。
全球研究声誉 12.5% + 区域研究声誉 12.5% = 25%
出版物 10% + 书籍 2.5% + 会议 2.5% = 15%
标准化引用影响 10% + 总引用 7.5% = 17.5%
被引用次数前1%的出版物数量 12.5% + 百分比 10% = 22.5%
国际合作(国家)5% + 国际合作 5% = 10%
高被引论文数量前1%的论文数量 5% + 百分比 5% = 10%
QS世界大学排名:综合实力的“多面手”
QS的评估维度则广泛得多,涵盖了教学、研究、就业能力和国际化四大方面:
QS的数据来源除了Scopus论文数据库,非常依赖每年向全球学者和雇主发放的大规模调查问卷(用于收集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数据),这引入了相当程度的主观性。
学术声誉 30% + 雇主声誉 15% = 45%(声誉指标占比近半壁江山)
师生论文引用 20%(衡量研究影响力)
就业成果 5%(关注毕业生就业)
师生比例 10%(反映教学资源和体验)
国际化程度: 国际师资比例 5% + 国际研究网络 5% + 国际学生比例 5% = 15%
可持续发展 5%
关键差异总结:
US News: 重度偏向研究产出(75%),数据客观性强(主要依赖公开文献数据),是研究型大学(尤其理工医)的角斗场。
QS: 兼顾教学、就业、国际化,声誉调查权重极高(45%),主观成分较大,更反映综合声望和雇主认可度,对国际化程度高的大学更友好。
02
全球顶尖名校,谁才是“全能王”?
尽管标准不同,真正的顶尖学府依然能在两份榜单中都傲视群雄。全球前十名中,有7所大学在两个榜单中都稳居前十:
哈佛大学:US News第1,QS第5
麻省理工学院(MIT):US News第2,QS第1
斯坦福大学:US News第3,QS第3
牛津大学:US News第4,QS第4
剑桥大学:US News第5,QS第6
伦敦大学学院(UCL):US News第7,QS第9
这些大学无论在硬核的研究实力(US News看重)还是综合声誉与雇主认可(QS看重)方面都无可挑剔,属于全球公认的“六边形战士”。
榜单的“多样性”差异显著:
US News Top 10: 美英霸榜
美国7所:哈佛、MIT、斯坦福、伯克利、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耶鲁、哥大;英国3所:牛津、剑桥、UCL。
研究实力为王,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华大西雅图)与私立常春藤(耶鲁、哥大)并驾齐驱。
QS Top 10:更加国际化。
美国4所(MIT、斯坦福、哈佛、加州理工),英国4所(帝国理工、牛津、剑桥、UCL),瑞士1所(苏黎世联邦理工),新加坡1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工科强校(MIT、斯坦福、加州理工、苏黎世联邦理工)和高度国际化的综合名校(新国立)表现突出。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
03
美国大学——在自家榜单上“扬眉吐气”
数量占比: US News Top 100 中,美国大学占38所;QS Top 100 中,美国大学占 26%,其中21所同时在两个前100榜单中。
美国大学在两个榜单中的排名差异普遍较大,且多数在QS榜单中排名低于US News:
“落差显著”组(QS排名远低于US News):
原因分析:
这些大学很多是研究巨无霸(公立大U如华大西雅图、UCLA、UCSD、密歇根;私立如哥大、耶鲁、JHU),在US News以研究为核心的体系中如鱼得水。
但在QS体系中,它们可能在国际化程度(美国大学普遍得分70+,远低于港新英澳的90+)、师生比(公立大学学生规模大)等方面得分不高,导致综合排名下滑。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US News第8 -> QS第81 (差距73名)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S News第21 -> QS第66 (差45名)
杜克大学:US News第27 -> QS第62 (差35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S News第13 -> QS第46 (差33名)
哥伦比亚大学:US News第10 -> QS第38 (差28名)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US News第21 -> QS第45 (差24名)
纽约大学:US News第32 -> QS第55(差23名)
耶鲁大学:US News第9 -> QS第21 (差12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S News第6 -> QS第17 (差11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US News第14 -> QS第24 (差10名)
“QS独苗”组(进入QS Top 100但未进US News Top 100):
布朗大学:这所顶尖藤校在人文社科领域极强,但在硬核的论文产出总量、引用量(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方面,相比那些规模庞大、理工医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如公立大U)会吃亏,导致在极度侧重研究产出数量与影响力的US News体系中排名不高。然而,它们的学术声誉极高,在QS的声誉调查中得分亮眼。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是计算机科学、工程、机器人等领域的全球顶尖王者,但学科相对集中(虽然也有不错的商学院、艺术学院)。US News全球排名更看重整体的、广泛的研究产出和影响力,CMU在特定领域的超强实力未能完全转化为整体排名的优势。但在QS体系中,其极高的专业领域声誉(尤其是在雇主心中)保障了其地位。
卡内基梅隆大学:QS第52 (US News Top 100 无)
布朗大学:QS第69 (US News Top 100 无)
惨兮兮的还有这六所:达特茅斯学院、莱斯大学、圣母大学、乔治城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在US News和QS排名中都表现不佳!
美本申请要如何规划?
如何选择合适的院校及专业?
💡 除了资深升学规划师1v1咨询,还有丰富美本申请资料等你~工商文科专业维度申请策略分析+TOP 50院校综合介绍+地标图+藤校推荐的100本书单……
(*仅展示部分)
04
英国大学——QS的“亲儿子”?
数量占比: US News Top 100 中,英国大学占 10% (10所);QS Top 100 中,英国大学占 17% (17所),其中9所同时在两个前100榜单中。
QS排名对英国大学整体更为友好,大部分上榜英国大学在QS中的排名显著高于US News:
格拉斯哥大学: QS第79 -> US News第62 (差17名,但 US News排名更高)
曼彻斯特大学: QS第35 -> US News第68 (差距33名,但QS排名更高)
KCL: QS第31 -> US News第36 (差5名,但QS排名更高)
伯明翰大学: QS第76 -> US News第94 (差18名)
LSE: QS第56 -> US News TOP100外 (差距巨大,但LSE因学科偏社科在US News体系天然吃亏)
布里斯托大学: QS第51 -> US NewsTOP100外
利兹大学: QS第86 -> US NewsTOP100外
杜伦大学: QS第97 -> US NewsTOP100外
诺丁汉大学: QS第97-> US NewsTOP100外
谢菲尔德大学: QS第92 -> US NewsTOP100外
华威大学: QS第74 -> US NewsTOP100外
南安普顿大学: QS第87 -> US NewsTOP100外
原因分析: 英国顶尖大学(G5除外)在研究产出总量上通常难以匹敌美国顶尖公立大学或中国巨无霸高校,在US News体系中排名易受压制。
但它们在学术声誉传承、国际化程度(吸引大量国际学生学者)、以及特定学科领域的雇主声誉方面表现优异,这些正是QS体系赋予高权重的指标。
此外,QS作为英国机构,对本土院校的数据收集和声誉调查可能更具优势。
英国大学排名动态:整体下滑,黑马逆袭
今年英国大学在QS排名中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爱丁堡大学:2025年QS第27 -> 2026年QS第34 (下降7位)
南安普顿大学:2025年QS第80 -> 2026年QS第87 (下降7位)
LSE:2025年QS第50 -> 2026年QS第56 (下降6位)
华威大学:2025年QS第69 -> 2026年QS第74 (下降5位)
达勒姆大学:2025年QS第89 -> 2026年QS第94 (下降6位)
利兹:2025年QS第82 -> 2026年QS第86 (下降4位)
但也有表现亮眼的“逆袭者”:
谢菲尔德大学:2025年QS第105 -> 2026年QS第92
诺丁汉大学:2025年QS第108 -> 2026年QS第97
KCL:2025年QS第40 -> 2026年QS第31
05
澳洲大学——QS中的“稳定力量”
数量占比: 在US News Top 100 和 QS Top 100 中,澳洲大学均占 9% (各9所),是主要留学目的地中在两个榜单Top 100数量一致性最高的地区。
虽然数量一致,但具体排名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QS第32 -> US News第86 (差距54名)
悉尼大学: QS第25-> US News第29 (差4名)
新南威尔士大学: QS第20 -> US News第34 (差14名)
墨尔本大学: QS第19 -> US News第30 (差11名)
蒙纳士大学: QS第36 -> US News第38 (差2名)
昆士兰大学: QS第42 -> US News第43 (差1名)
悉尼科技大学: QS第96-> US News第83 (差13名)
澳洲顶尖大学(尤其是“八大”)在国际化程度(国际师生比例极高)、吸引国际学生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这与QS的高权重指标高度契合。
同时,它们也保持着不错的研究产出和声誉。但在US News这种极度侧重纯研究影响力(尤其是论文引用) 的体系中,相比美国顶尖研究密集型大学,排名就会相对靠后一些。
澳洲大学排名动态:稳中有变,UNSW超越悉大
澳洲大学今年在QS排名中也普遍微跌:
澳国立:2025年QS第30 -> 2026年QS第32 (下降2位)
悉尼大学:2025年QS第18 -> 2026年QS第25 (下降7位)
新南威尔士大学:2025年QS第19 -> 2026年QS第20 (下降1位)
昆士兰大学:2025年QS第40 -> 2026年QS第42(下降2位)
悉尼科技大学:2025年QS第88 -> 2026年QS第96(下降8位)
墨尔本大学:2025年QS第13 -> 2026年QS第19(下降6位)
唯一的亮点是蒙纳士大学: 2025年QS第37 -> 2026年QS第36 (上升1位)。
值得注意的是,UNSW在QS排名上首次超过了悉尼大学(同列19位但UNSW名字排序靠前,或实际分数略高),澳洲“第二”之争愈发激烈。
06
香港大学——QS榜单上的“亚洲火箭”
数量占比: US News Top 100 中,香港院校占4所:港大、港中文、港城、港理工;QS Top 100 中,香港院校占5所:港大、港中文、港科大、港城、港理工。
香港院校在两个榜单中的排名差异极其显著,且普遍在QS中排名远高于US News:
香港大学: QS第11 -> US News第44
香港中文大学: QS第32 -> US News第37
香港科技大学: QS第44 -> (US News Top 100 无)
香港城市大学: QS第63 -> US News Top 54
香港理工大学: QS第54 -> US News第58
港大在QS的“狂飙” 无疑是最亮眼的。从2025年QS第17位,到2026年一举跃升至第11位,距离全球前十仅一步之遥。
这主要得益于其在学术声誉、雇主声誉以及国际化指标(QS核心权重)上的卓越表现。但在更硬核的研究产出指标(如总引用、高被引论文)上,相比全球顶尖研究巨头仍有差距,导致其在US News中排名相对靠后。
如果你打算出国留学,
我们可以帮你👇
✔ 分析你的背景和目标
✔ 结合不同排名体系做出合理选校方案
✔ 对比英国/美国/澳洲/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的申请策略
✔ 个性化制定选校+选专业+文书润色+申请方案+实习科研提升
详细咨询
07
内地(大陆)大学——研究实力的“巨人”
数量占比: 呈现出鲜明对比:US News Top 100 中,内地大学占11所,数量超过英国;QS Top 100 中,内地大学仅占 5所,与香港地区持平。
内地顶尖大学在侧重研究硬实力的US News体系中表现更为强劲:
US News Top 100 内地名单:清华大学(第11)、北京大学(第25)、浙江大学(第45)、上海交通大学(第46)、中国科学院大学(第54)、复旦大学(第7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71)、中山大学(第85)、南京大学(第86)、武汉大学(第90)、华中科技大学(第91)。
QS Top 100 内地名单:北京大学(第14)、清华大学(第17)、浙江大学(第49)、复旦大学(第30)、上海交通大学(第47)。
总体而言,内地顶尖大学(尤其是清北复交浙)在研究产出规模、总引用量等US News核心指标上表现极其突出,推动其在该榜单中获得高位。
但在国际化程度、师生比、雇主声誉等QS高权重指标上,相比高度国际化的港校、新加坡高校及部分欧美名校仍有提升空间,导致其在QS排名中相对靠后或数量较少。
08
终极拷问——我该信哪个?排名到底怎么看?
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榜单中“判若两校”,除了引发“大学是否充值氪金”的调侃外(如UCL力压藤校常被吐槽),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各排名体系迥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四大主流世界排名核心特点速览:
QS世界大学排名:
优点:影响力最大,适用范围最广(尤其就业市场);兼顾较全面(学术、雇主、教学、国际化);对英联邦国家、亚洲、欧洲大陆大学相对友好。
缺点:声誉调查权重过高(45%),主观性强,易受调查样本偏差影响;国际化指标权重也高(15%+);年年被吐槽“商业味浓”。
适用场景: 关注综合声誉、国际化体验、毕业后就业(尤其回国/亚太/欧洲就业);申请英澳新港等地区。
U.S. News 全球大学排名:
优点: 极度侧重研究实力与学术影响力(>75%),数据客观性强;是研究型大学(尤其理工医) 实力的硬核体现;美国大学排名(本科/研究生院)是其最权威产品。
缺点: 严重忽视教学体验、就业质量、人文社科价值;对非美国大学,尤其规模较小或偏人文社科的顶尖大学(如LSE、芝大、布朗)排名显著偏低。
适用场景:申请美国高校(务必参考其美国本土排名)、攻读研究型学位(尤其PhD)、关注纯学术研究影响力;计划留美发展。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优点: 极度客观,几乎完全依赖科研产出硬指标(诺奖/菲尔兹奖校友教职工、Nature/Science论文、高被引学者、国际论文总量等);是理工科强校的试金石。
缺点:极度偏向理工医,严重忽视人文社科及教学、就业等维度;对非英语国家大学有一定数据获取劣势。
适用场景: 攻读理工科、关注硬核科研实力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优点:平衡性较好,涵盖教学(学习环境)、研究(数量、收入、声誉)、引用(研究影响力)、产业收入(知识转化)、国际化;主观与客观指标结合。
缺点: 产业收入指标对非工科强校不利;部分指标定义(如“教学环境”)较模糊。
适用场景:寻求相对平衡视角;关注教学与研究结合、知识转化;英国高校参考价值较高。
为什么一边吐槽排名,一边又不得不看?
排名虽不完美,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们确实扮演着重要的“筛选器”和“敲门砖”角色:
求职门槛:
QS是国内外企业(尤其私企外企)的绝对主流参考: 金融(投行、银行)、咨询(MBB)、四大、互联网大厂、快消巨头等,普遍会设定QS Top 50/100 作为简历筛选的隐形或显性门槛。部分顶级公司要求更高(如QS前20)。
央企/国企: 更可能参考U.S. News全球排名或泰晤士排名。例如三峡集团“基石计划”明确要求参考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Top 10)。
深造申请: 部分顶尖研究生院(尤其硕士项目)在筛选申请人时,会参考其本科学校的全球排名(常看QS或THE),作为衡量学术背景的辅助指标。
人才引进与落户:
世界排名前50院校毕业生:直接落户。
世界排名51-100院校毕业生: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即可申请落户。
这是国内对排名要求最明确、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上海: 明确参考 QS、U.S. News、THE、软科 四大世界大学排名。
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主要城市:人才引进政策也普遍参考世界排名(通常综合多个榜单或指定QS/THE Top 100等),提供包括落户、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在内的优惠政策。
聪明看待排名,精准定位选校
面对纷繁复杂的排名和巨大的榜单差异,建议你:
明确核心目标:
目标坚定留美工作? 优先深入研究 U.S. News 美国大学排名(本科/研究生院) + 专业排名 + 学校地理位置、校友网络。全球排名仅作辅助。
计划回国进入名企? 建议关注目标院校在QS(有时包括THE)中的位置,是否在目标企业的目标院校清单(Target School List)或符合Top 50/100的要求。
意向落户上海等大城市? 四大排名(QS, US News, THE, 软科)都要看! 确认目标院校在任一榜单中是否稳居Top 50/100。
攻读研究型学位(尤其PhD)? U.S. News全球排名、软科排名、特定学科排名 比QS更有参考价值,重点看研究实力、导师和项目。
重视教学体验和小班氛围? 关注THE排名中的“教学”分项、QS的师生比指标,并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课堂规模。
交叉对比,关注专业:
不要只看综合排名!你申请的具体专业排名往往比大学综合排名更重要。一个综合排名一般的大学,可能有全球顶尖的王牌专业(如卡耐基梅隆的计算机、罗斯霍曼的工程)。
综合参考多个榜单: 将QS、US News、THE甚至软科放在一起看,了解目标学校在不同评价体系中的位置,能更全面地认识其优势和短板。
超越排名,深入探索:
课程设置: 是否匹配你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师资力量: 是否有你领域内的“大牛”教授?
地理位置与资源: 实习机会、行业联系、生活成本、安全环境如何?
校园文化与氛围: 是否适合你的性格和价值观?
校友反馈: 通过官网、社交媒体、留学论坛等渠道,获取在读生和毕业生的真实体验。
排名是路标,而非终点
华盛顿大学在两个榜单间73名的巨大鸿沟,香港大学在QS榜单上令人眩目的飞升,以及卡耐基梅隆、布朗大学在US News榜单上的“消失”,都生动地揭示了一个真相:没有任何一个排名能定义一所大学的全部价值,也无法完全契合你独特的留学需求。
排名只是众多参考工具中的一种。聪明的申请者,懂得利用排名作为信息的起点,而非决策的终点。
所以,我们将不仅帮助你理解排名的奥秘,更致力于结合你的个人背景、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和人生愿景,为你量身定制最优的留学方案。
在这个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申请策略,无疑是风险巨大的。
规划多国联申,拓展更多机遇,才能规避留学申请风险。
发布于:陕西省股票配资亲身经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