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茶讲究“因茶选水”,需要根据不同茶叶的特质选择适合的水,并确保水温适宜;沏茶还讲究循序渐进,要一次次注入沸水,在保持特定水温的同时,让茶叶得到深度浸泡,使其散发特有的香气。这让笔者联想到教育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者也应做个“沏茶人”,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多一些真诚和热情,多一些专注和严谨,才有可能收获豁然开朗、立竿见影、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教育者要以“沸水煮茶”的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香茗待品”的心态激励学生成长成功。教育者对待学生应当抱有沸水般的热忱,用真挚的情感影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歧视或偏爱,一视同仁。不过,要注意用恰当的方式亲近学生,如同控制煮茶的水温般用心呵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真诚的温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建议,进而主动敞开心扉,走上健康成长的轨道。教育者对待学生,还应怀着品茶般的赏识心态。不同个性、能力的学生,就像一杯杯等待品尝的香茶。教育者既要清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赏,充分激发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内在动力;又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让他们向着自律、自省的高度努力,让“这杯香茗”更加浓郁。
教育者要以“等茶沉淀”的耐心找寻教育契机,以“因茶选水”的细心选择施教方式。每个沏茶人,难免遇到不知如何沏好的茶。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会遇到不好教的学生。面对学生因迟钝、疏忽或逆反而犯的错误,教育者要调整好心态,不能因怒失控、因急出错、因躁误事,因为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自身形象、错过施教良机、加深师生误解程度。教育者应保持理性,带着足够的耐心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
此外,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水质、水温和冲泡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教育者也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于敏感内向、缺乏学习自信的学生,不能“沸水猛冲”,避免当众追问“为什么”,而可以采取阶梯式引导法,让学生从比较简单的任务做起,并及时鼓励,帮助其逐渐突破心理障碍;对于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形式化的批评没有用,可以“沸水慢煮”,如让其担任班级图书角管理员等职务,通过具体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行动会影响他人,激发其内心“茶香”。
教育者要以“调水控温”的专注雕琢教育细节,以“粗茶细吃”的智慧守护学生成长。对教育教学工作而言,“调水控温”是指根据需求把控细节,追求最佳教育效果。这需要教育者在学情分析、课堂互动、知识传递、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精准发力,让自己的施教行为更具针对性。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设计不同能力层级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回答状态调整提问密度,对学生理解的偏颇之处及时点拨引导。作文讲评课上,可以对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比如,对素材匮乏型学生可用“五感记忆法”唤醒其生活体验,对素材堆砌型学生可用“核心事件聚焦法”帮助其筛选素材。
此外,沏茶人讲究“细茶粗吃,粗茶细吃”,品出不同茶叶的最佳风味,这与教育领域“扬长避短”的逻辑相通。比如,对于“细茶”般优秀的学生,教育者无须过多干预引导,可以通过布置探究性、拓展性任务给予其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而对于基础薄弱的“粗茶”类学生,教育者应采取更加精细的教学方法,提供更为具体的学习支架,关注并理解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不断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育人如沏茶。教育者要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身为人师的沉稳品质、人格魅力、育人技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让教育充满茶香。
(作者: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教体局/贾宪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亲身经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