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有味,脾健为先。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保证人体获取足够营养,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作息不规律,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脾胃问题极为普遍。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瑰宝,在调理脾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面对药店琳琅满目的中成药,如何避免“选错药”“用错症”?
中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需分清寒热虚实,再匹配药物,下面结合常见证型与症状,为您梳理非处方中成药的科学选用方法。
一、辨证选药:先识证型,再对证下药
1、寒湿困脾型
典型症状:腹胀冷痛、遇寒加重、食欲差、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推荐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虚寒伴四肢冰凉
香砂平胃颗粒:燥湿健脾,针对寒湿引起的腹胀、恶心。
2、湿热蕴脾型
典型症状:口干口苦、胃灼热反酸、大便黏臭、舌红苔黄。
推荐中成药:
葛根芩连丸: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腹泻、肛门灼热。
乌贝胶囊:制酸止痛,适合反酸烧心。
3、肝郁气滞型(情绪相关胃病高发❗)
典型症状:胃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情绪波动时加重。
推荐中成药:
胃苏冲剂:理气消胀,缓解情绪应激型胃痛。
气滞胃痛颗粒:疏肝和胃,专攻胁腹胀痛。
4、食滞胃肠型
典型症状:暴食后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推荐中成药:
保和丸:消食导滞,化解肉食积滞。
香砂六君丸:健脾化湿+消胀,适合脾虚夹积。
5、脾胃虚弱型(慢性病常见)
典型症状:乏力倦怠、食欲差、大便稀薄、病程迁延。
推荐中成药:
参苓白术丸:健脾益气止泻,经典补脾方。
补中益气丸:升阳举陷,适合胃下垂伴气短。
二、按症状速选:常见不适的针对性方案
1、胃痛为主
冷痛喜温:附子理中丸(虚寒);
胀痛连胁:气滞胃痛颗粒(气滞);
灼痛反酸:加味左金丸(肝胃郁热)。
2、腹胀为主
食后胀甚:保和丸(食积);
情绪诱发:胃苏冲剂(气滞);
伴乏力便溏:香砂六君丸(脾虚气滞)。
3、腹泻为主
水样便、腹痛肠鸣:藿香正气胶囊(寒湿泄);
黏臭便、肛门灼热:葛根芩连丸(湿热泄);
反复稀便、夹未消化物:参苓白术丸(脾虚泄)。
三、关键注意事项
1、忌盲目补益:如“脾胃虚弱”者若误服祛湿热药(如黄连类),可能加重腹泻。
2、特殊人群慎用:
孕妇禁用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
糖尿病者注意含糖颗粒剂(如胃苏冲剂)。
3、疗程观察:一般服用3~7天无效,需重新辨证或就医。
除了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同样重要:规律三餐,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这些生活调整与中成药治疗相结合,效果会更加显著。
脾胃调理需耐心,中成药虽然相对便捷安全,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群。精准辨证是起效的前提,用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特别是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合理用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中成药的功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若症状复杂或持续不缓解,请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图片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黑黍黄粱,朱柑绿橘,美味滋润舌尖,旷达舒畅心情,享受生活乐趣,感悟人间清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亲身经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